琼贝妮特·拉姆齐是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小女孩。
她原本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正如她同龄的其他小女孩一样。
但在1996年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她却死于自家地下室。
尸体被发现时满身伤痕,尸检证实小拉姆齐死前遭遇过变态殴打及性侵。
那一年,小拉姆齐只有6岁。
即使在21年后的今天,这桩曾震惊全美的凶手案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但凶手究竟是谁,谁会对一个仅6岁的小女孩下了如此狠手,至今无人知晓。
21年间,从父母到大自己3岁的亲哥哥,每个人都在遭受着世人质疑的眼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本案逐渐演变成美国十大悬案之一,蒙上了一层未知的神秘。
替代始终无法浮出水面真相的,只有世人眼中不断的猜测。
小拉姆齐的死能引发如此关注,与其个人“社会角色”有着很大的关联。
她不仅是一名富家公主,更是美国选美小皇后,6岁那年便当选美国儿童选美大赛冠军。
拉姆齐从小便出落得甜美可人,喜欢表演的她更经常观看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而且很耐心地学习走路姿态、如何摆姿势和表达演技。
也许这样的天分是遗传自母亲,母亲在1977年也曾当选“西弗吉尼亚州小姐”,或者说母亲有意培养女儿重走自己当年老路。
女儿果然也没有让母亲失望,成了全美家喻户晓的小童星,似乎所有人都在目睹着一颗璀璨新星冉冉升起。
但一切美好与艳丽却在1996年12月26日戛然而止。
绑架谋杀案
那天早晨,小拉姆齐的母亲早期准备早餐,却在楼梯间发现了一封长达3页的勒索信。
信中明确告知小拉姆齐已被绑架,要求一家人不得声张或报警,并准备11.8万美金的赎金,否则便杀了小拉姆齐。
母亲叫醒父亲商量后,决定立刻报警,但警察侦查后却认定家中并没有遭遇暴力闯入,之后便先行离开。
父亲继续在家中搜寻线索,8云南看癫痫医院小时后在自家地下室找到了女儿的尸体——衣衫不整,全身包裹在毛毯中,嘴被胶布封住,指甲间发现皮屑,头部伤痕明显。
尸检报告显示小拉姆齐死于颅脑损伤及窒息,且死前遭受过虐待及侵犯。
因无外人闯入痕迹,警察、媒体及吃瓜群众很自然地开始怀疑家庭内部作案:也许是父亲,或者是母亲,甚至是大3岁的哥哥。
今年上映的纪录片《童心无归处》即着眼于世人的看法,选取了数十名演员饰演当时各种角色,根据资料重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纪录片也邀请演员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及对谁是谋杀者的看法。
其中认为母亲杀害女儿的比例最高,动机也许是出于对女儿的嫉妒,或者对女儿尿床的愤怒。
又或许是母亲精神分裂,毕竟自己女人被害作为母亲却没哭过,从母性的角度来看一定有问题。
甚至有人大胆猜测父亲猥亵女儿,恰好被母亲看到,母亲挥起球杆却失手打中了女儿头部。
猜测父亲的也不在少数,但对小拉姆齐哥哥的怀疑也说得头头是道。
例如哥哥看着童星的妹妹心里起了嫉妒,杀害妹妹后找到父母,父母悲痛欲绝,但也只能接受现实,没有勇气再毁掉儿子,只能选择保护。
纪录片中同样也让小演员模拟是否有力气能将头颅击碎,答案似乎也显而易见。
但这名教师确实罪行累累,至于他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自首”,或许是精神有病,或许是纯粹为了出风头。
如今距谋杀案增强自身实力提升医疗技术过去已经21年,但此案仍然悬而未决,凶手也仍是众说纷纭。
小拉姆齐的父母带着哥哥搬到亚特兰大州后,继续过着平淡的生活,小拉姆齐的母亲也在2006年时因癌症去世。
令人感慨的是,在小拉姆齐母亲去世后,不少美国群众表示这是“罪有应得”。
或许在他们心中,仍然认为这名母亲与女儿的死有关,即使不是刽子手,也间接导致了女儿的悲剧。
老实说,在皮哥心里也认为,不管真凶是谁,这名母亲都需要为女儿的死负一定责任。
皮哥在这里很想引用曾经推荐过的一部2011年的法国电影《我的小公主》。
同样这也是一部根据真实人物演绎的影片,片中10岁小女孩薇奥莉塔被只为赚钱的摄影师母亲包装成华丽魅惑的小公主形象,甚至利用女儿大尺度写真照赚钱。
在成功利用女儿步入上流社会后,仍然进一步操控着女儿的命运,且不惜将女儿推入交际圈肮脏的火坑。
在皮哥看来,小拉姆齐的母亲在本质上与薇奥莉塔的母亲是没有区别的。
在女儿本该享受童年时光,本该尽显纯真的年纪,两名母亲却残忍地在女儿身上打下只属自己的烙印。
在孩子尚未拥有自己的判断力时,母亲更应从正确的方向悉心诱导,而不是带入歧路。
即使是现如今的父母也一样,孩子不是你塑造自我虚荣的工具,让孩子做自己年纪该做的事情,太过炫丽的花花世界,反而会害了她们。
希望已经发生的现实悲剧,能够真正予我们以警示。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皮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