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银川家家都很穷,人们很少到澡堂里去花钱洗澡,洗澡也没有洗发水、沐浴液、香皂等洗浴用品。
为了洗澡,夏天小伙、壮男常去唐徕渠、红花渠、良田渠,大新渠等城边的支渠、毛渠里洗澡搓泥,男的就在渠边抓把湿沙子往身上一搓,身上的垢痂成串的往下掉,再到渠水一冲,身上就全部干净了。
而后,在渠上一躺,晒晒太阳、看着天空,嘴里再吃着从唐徕渠上的沙枣树上掉下来的熟透的沙枣子,那种天然浴场,好不惬意;靓女、少妇多在银川城周围碧波荡漾的七十二连湖、宝湖、北塔湖、湖滨湖等湖塘边的芦苇丛里挂块挡羞布帘,三五成群地结伴泼水嬉戏,她们抓一把湖底的淤泥往身上一抹,摘几片宽厚的芦苇叶子当作搓澡巾,相互擦背,嬉水洗澡,那淤泥、芦苇叶的去污能力也不逊色于现在的香皂、沐浴液。
过去旧银川人口少,社会民风比较淳朴,人们在沟,渠、湖洗澡时甚少发生偷窥的不良行为,恶性事件更是鲜有听说。
老银川旧照
直到1925年,由北京人蔡青山在原新华街灯光球场处开办了第一家浴池---清华池,旧银川才结束了没有浴池的历史。
蔡青山成为旧银川第一浴池的老板后,投资购置小锅炉、简单修建了可容纳20多人的水池,但由于浴池设施简陋、再加上旧银川富人少、穷人多,没有花钱去浴池洗澡的习惯,来澡堂洗澡的人不多。
浴池经营两年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澡堂常常入不敷出,经营出现亏损,1927年冬,蔡老板看到浴池无钱可赚,将“清华池”低价转卖给一个叫马子才的商人。
马子才经营浴池一段时间后,经济效益仍不见好转,遂将浴池又租给常登第老板,常登第把“清华池”改名为“第一池”。
“第一池”在常登第的精心管理下,不断改善澡堂环境,添加服务项目,有搓澡、理发、修脚等服务;雇佣工人20多名,负责招待客人,管理水火等事项。
为了加强浴池的成本管理,常老板还设专职会计1人,使来往账目清楚、收支透明,浴池经济效益逐渐起死回生。然而,马子才看到常老板经营的浴池进账不少,便收回浴池经营权,转租给他人经营,改名为“中华池”。